互联网医院入口
微信预约挂号
省妇幼官方微博
微信 微博


健康宣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宣教

儿保特教专刊-治疗篇

发布时间:2016-04-14 访问次数:8100
字号调整
16px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早期发展训练中心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为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提供医疗、心理保健及教育培训的机构之一。中心集医疗、教育、护理为一体,技术力量雄厚,配套设施先进,环境良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为美国展望教育中心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特殊儿童医疗心理卫生保健疗育基地。
        由专业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定期评估儿童的发育水平,根据儿童的发育水平情况,制订个别治疗训练计划,确定目标与内容,并进行阶段性评估,早期特殊的教育训练治疗—以优质aba应用行为分析法为主的综合疗育方法,对障碍儿童进行认知训练、语言训练、行为矫正、游戏及沟通训练、感统训练、听统训练、多功能感官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全方位为上学提供衔接服务,推动儿童最终回归主流社会。
        优质aba教学简介:(1)、由专家进行最权威的评量工具—ablls评估,每周根据幼儿情况调整训练计划,由获得美国展望教育中心优质aba培训证书的老师带教。(2)、教学录像,每周与展望中心进行视频交流,定期由该中心教学主任亲临现场指导教学。(3)、课程安排:密集个训课、感统课、小组课(游戏、社交、美术、精细、体育)、另赠送多功能感官训练3次/周、每次一小时及每月家长开放日、家长访谈、家长培训等多项人性化服务。(4)、训练人员与训练对象比例为2:3。(5)、6个月一疗程。
        我中心运用优质aba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部分孩子进入正常幼儿园和小学,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肯定。 
  
                                                   
                                                       

                                                      家有孤独症孩子怎么办?


        面对孩子孤独症的事实,家长如何摆正心态,选择良好的、恰当的治疗和训练方法,是最为关键的问题。目前,针对发育障碍的儿童,国内外相关的治疗和训练方法有很多。但是优质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aba)个体、小组、团体(aba为全球公认最有效的方法);我院训练中心应用aba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及其受到同行的认可、家长的欢迎。
        还有一些疗育方式有如:(1)结构化教学法(teacch);(2)认知能力训练、游戏治疗(其他还有如音乐治疗等);(3)语言/言语训练以及支持交往训练;(4)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各种感官训练。另外也有一些非主流的治疗方法,如:(1)拥抱疗法(holding therapy);(2)辅助性沟通法(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3)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4)艺术治疗(artiherapy);(5)饮食疗法(dietary);(6)结肠疗法;(7)舌针疗法;(8)抗病毒、抗霉菌治疗。但这些另类疗法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的训练途径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方法。行为分析是一门研究环境事件如何改变人的行为的科学。通过改变环境事件帮助患儿建立目标行为或改变行为。它具有规范、固定的操作程序,效果较好,并且日益广泛使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配合家庭支持、咨询与指导,以及由家长经过培训后配合医疗机构医护及特教老师操作的训练。对于这些特殊儿童,训练的目的主要为发展缺陷行为,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训练起始的时间一般为1岁半--2岁,采取的方式为个别化训练。。
发育障碍儿童所面临的问题还有:(1)进食问题;(2)口腔功能问题;(3)睡眠问题;(4)抵抗力问题;(5)心理、情绪、行为等怎样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的问题。这些方面对于特殊儿童的预后和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简单的口诀:药物治疗疗效甚微;行为矫正十分重要;口腔运动需要训练;父母咨询必不可少。以上原则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记牢。 

                                      还没有上传图片       
                                美国首席特殊教育专家威廉·霍尔德应邀来我中心讲学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游戏和社交技能



一、缓解自闭症儿童的情绪 
        有的幼儿刚刚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这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转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的,那么刚刚来到陌生的环境里,就会让幼儿产生恐惧、不安、甚至害怕的不良情绪,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来缓解并消除这种紧张的情绪。使其适应新的环境。例,乐乐第一天来中心,情绪很不稳定,教师了解到他在家中喜欢玩球,教师就与他一起玩推球的游戏。教师先为乐乐准备一些球,当把乐乐带到个训间时,教师就自己在旁边玩球,乐乐哭着哭着,没人理他,他就会慢慢的发现在一旁玩球教师,这时教师故意把球推到乐乐旁边,乐乐就自己蹲下来拿脚边的球,然后轻轻把球推了出来。这时教师也立即把球推回去给乐乐。几个回合后乐乐慢慢的就与教师很开心的玩了起来。并且当他把球推给教师后,会安静的等待老师把球推过来。这是一个大肢体的游戏,在此游戏中,乐乐就学会了简单的等待的社交技巧。

二、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互动能力
        自闭症儿童其能力不足之一就是:参与能力待提高,教师、家长可以通过合适的游戏来提高参与互动能力。例,乐乐来中心有一段时间了,为了增强乐乐的社交互动能力,我们先教乐乐玩拍手的游戏,在此游戏中乐乐很愿意每次都与老师一起念拍手的拍子和动作的模仿。当乐乐熟悉了拍手的动作和拍子,我们就让乐乐和明明一起玩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小猫穿花衣……”)。两个孩子一来一往的互动,增进了孩子之间的同伴关系,并且在游戏中乐乐还可以多次的看着同伴进行游戏,这样慢慢的乐乐就开始关注同伴的行为了。这就是互动性游戏所带来的社交能力。

三、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合作能力
        现在,每个家庭都一个孩子,家长很少重视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之间最重要的友好、合作、分享的社交技能,有的幼儿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让孩子学会这些社交技巧,可以从中学会分享合作,体会与小朋友分享合作的快乐。有一种潜在的集体荣誉感。例,乐乐和明明两位小朋友都会玩一些简单的游戏了,我们为了训练孩子的合作、分享能力,就安排乐乐和明明一起玩搬凳子的游戏,我们为孩子准备两张凳子(a和b),乐乐先站在a凳子上,然后明明把b凳子搬到a凳子前面,乐乐在站到b凳子上,明明再把a凳子搬到b凳子前面,这样相互交替,向前行走,最后到达终点。孩子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强化物——饼干,但是只有一块饼干,这样孩子就要学会分享食物,一人一半。此合作性游戏就让孩子学会了合作分享的社交技能,我们最后还把此游戏延伸到规则性的游戏,分两组比赛,谁先到达就有奖励。延伸到规则性的游戏,孩子可以更多的感受到集体的荣誉了。

四、提高自闭症儿童认知及语言理解、表达能力
        自闭症儿童存在认知障碍、语言理解、表达障碍,往往呆板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社交来提高认知、理解、表达能力,从而让他们在游戏中愉快的、轻松的学习。例,乐乐很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教师就用孩子的兴趣及先前的经验,与乐乐一起玩象征性的游戏。教师先帮乐乐准备好一些过家家要用的材料,盘子、锅、砧板等,游戏开始了,教师先跟乐乐说,老师肚子饿了,怎么办啊?我们一起做东西吃好不好?乐乐马上就很高兴的说好。老师让乐乐来做菜给老师吃。乐乐就先假想着用手做刀放在砧板上切菜(替代+无中生有),然后假装把切好的菜放进锅里(无中生有),拿笔当锅铲,在锅里炒菜(替代+无中生有),菜炒好了,装进盘子里(无中生有),最后要求和老师一起品尝,乐乐还会在品尝的时候说,真好吃(赋予属性)。通过象征性游戏,乐乐学会了和老师交流的社交技巧。

五、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
        自闭症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这影响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效率。我们要通过游戏来吸引他们有意注意,从而达到游戏学习的目的。比如:和乐乐一起玩拼图的游戏,一起拼喜洋洋,先拼喜洋洋的头,在拼喜洋洋的身体,在拼喜洋洋的脚,拼完喜洋洋,我们还要拼旁边的美洋洋,也先从头开始,再到脚,这样这幅拼图就完成了。在玩这个操作性游戏时,乐乐每次都会很认真的去拼好每块拼图,注意力都集中在拼图上,乐乐拼完了以后,还会很高兴的跑到老师身边跟老师说,我拼完了。在操作游戏中,乐乐也较愿意与人交往。
        正是通过每天的游戏、社交课程,许多小朋友现在已经能知道游戏的简单规则。课间时,有的小朋友能主动的找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玩、拉手、拥抱、看着小朋友微笑等,互相追逐,感受同伴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当孩子们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也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游戏,并在游戏中积极帮助他们体验社交技巧所带来的快乐,为孩子能融于集体,融于社会努力! 


                                                       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和社交技巧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游戏和社交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游戏,孩子可以从中学会社交技巧,社交技巧也可以在游戏中轻快的获得。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在游戏中儿童的社交技巧也会大大的提高。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游戏时:幼儿的认识、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比其它时候好,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
        游戏即儿童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学习,其是最有效的,并且主题最好是满足儿童需要和兴趣的。游戏可以分为简单的游戏行为和进阶游戏行为。简单游戏行为又可分为:肢体感官游戏、功能性游戏、简单象征性游戏;进阶游戏行为又可分为:逻辑性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各类游戏课程:
        1.大肢体游戏 
        通过大肢体运动游戏的方式,改善孩子身体四肢的运动能力。例如:推球、抛球、跳高等。
        2.操作性游戏
        主要是教孩子操弄物品,学习如何去去组合物品。例如:形状拼图,放圆形、放正方形、放三角形、放长方形……
        3.功能性游戏
        是儿童最早出现的前象征性游戏,可以以生活中的情境来设定游戏的内容。例如:做pizza,孩子先把每个pizza组合,放火腿、放蘑菇、放青椒、切pizza、把切好的pizza放到盘子里面、最后孩子假装吃一口。
        4.互动性游戏
        主要是引导孩子与他人如何进行社会交往,通过游戏来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例如:炒萝卜的游戏,炒萝卜炒萝卜切切切、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教师先单一的教导孩子玩这类游戏,再让两个孩子一起相互进行游戏。
        5.合作性游戏
        即两个以上的孩子相互合作完成的游戏。例如:传吸管,小明用牙齿咬住吸管,再面对小华,小华咬住小明传来的吸管,小华把吸管放进篮子里,小明在此过程中要能站在原地等候小华。
        6.规则性游戏
        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教导孩子学会社交技巧、轮流等待的能力、且还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例如:石头、剪刀、布,玩这类游戏孩子最后要能说出或指出赢的是谁。
        7.象征性游戏
        又称假装游戏,但不同于功能性游戏,是在一种虚构的想象情境下的游戏。此游戏可以延伸到与同伴互动的社交性戏剧游戏。在玩此游戏时要考虑到孩子先前的实际经验,对物品的操弄兴趣,模仿能力及接收、表达性语言的能力,还有扩散性思维能力(一物多用)。象征性游戏又可分为单一的象征性游戏,例如,孩子可以拿笔假装是梳子,做梳头的动作。这个是象征性游戏中的物品替代;孩子可以假装变成爸爸和老师模仿爸爸开车的动作,这是角色替代;孩子还可以假装汽车在天上飞,这个是给物品赋予错误的属性;孩子的玩具狗跌倒了,孩子会说好痛,这个是赋予生命;孩子假装手中有杯子,做喝水的动作,这个是无中生有。
        象征性游戏还可分为连贯性象征性游戏,例如:孩子把笔当火车,积木是山洞,玩火车过山洞,这是替代+替代;孩子把手当筷子,假装用筷子夹菜吃,这是替代+无中生有……
每一种游戏都有利于儿童的眼、手、四肢等身体的协调,多次练习,有助于发展幼儿动作准确性、灵活性,而且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发展,增强体质。可以开发智力,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可以为幼儿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增加了生活的乐趣,使情感得以自于的表现,表情自然的流露,对于调节幼儿情绪很有好处。最重要的是,每一种类别的游戏,都为孩子提供了不同的社交方式,从而可以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通过社交技能和游戏的训练,孩子会觉得同伴越来越重要,这也许是社交、游戏训练的最大好处。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通常远远超过成人。我们常常发现同伴能更快地制止不当行为,比老师更有效,更自然。此外,其结果也较为自然。同伴的行动也会为孩子的行为提供有效的自然后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形成取悦同伴的愿望。这是治疗过程的关键,它表示孩子具有学习社交技能的内在愿望。同伴会自然而然的支持孩子的适当行为,孩子的适当行为会因此更有可能泛化,成人也可减少对孩子的监控。如果孤独症孩子觉得同伴很重要,就更有可能成功的融入同伴之中。
游戏和社交技能是孩子必须学习的最重要的技能。游戏和社会联系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如果缺乏游戏和社交技能,孩子常常会陷入孤独、沉闷甚至抑郁。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有意义的游戏,会让孩子更快乐,也会让他学到关于社会的重要知识,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并且有助于掌握抽象的认知技能。 

                                还没有上传图片        
                    生活的中有很多美的风景,有什么能比得过孩子们愉快嬉戏的场景呢?


                                                   “特殊疗育生活

                             
        “生活”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是锻炼意志的场所,更是造就社会所需不同型人才的“发源地”,所以“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既是实践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对于“特殊”儿童,“生活”中的一切更是他们得以进步的“基石”。这就需要特殊教育人员和家长共同去启发孩子。
         在这里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我们要把孩子当作是生活中的成员,给予合适的机会带领他们去参与并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对于无语言的儿童,我们还可以在此时段鼓励儿童去表达需求,再根据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动手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喝水(一个三岁的孩子无语言,从未用杯子喝过水家长很着急)(大拼图)

        首先:了解杯子——了解生活(也叫 小拼块)
        我们前期的工作可以是这样安排的:当你去商场或是超市的时候,不防带上孩子去观察那些不同花型和不同种类的杯子,引导孩子对杯子的花型或是造型感兴趣。家长此时可以说,好漂亮的杯子呀,并假装喝水的样子,再给孩子看看花型,并教孩子也拿杯子去模仿假装喝水,再引导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杯子(说:宝宝,你想要哪一个,孩子触摸次数多的那个可能是他最感兴趣的一个)。 

        其次,使用杯子(理解杯子的功能与实践)——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小拼块)
        回到家里后,当孩子有喝水的需求的时候,引导孩子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需求要喝水,拿出杯子倒入孩子最喜欢喝的饮料、牛奶或是白开水,家长先拿此杯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示范用杯子喝水,再把杯子给孩子,先教孩子捏住杯子,再在家长的协助下把杯子向上托直到有水到孩子的口里,此时,家长再用更加夸张的表情和语言说:好好喝呀,好甜呀,宝宝再喝一口,依此方法当天进行一到三次,可能孩子明天就可以进行三到五次了,更或许要不了几天孩子可以自己用杯子喝水呢?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给孩子好几个课程的组合,首先告诉孩子这是杯子(物体命名),其次命名杯子的功能(命名物体的功能)——杯子是喝水用的,再教孩子用杯子喝水的动作(动作模仿+指令)——这样做、你拿杯子喝水,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表达需求)教孩子去找杯子,最后经过几次的训练后,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用单字来表达“喝”并指向杯子,反复训练后,慢慢的再训练说:“要喝、我要喝、我要喝水、我要喝开水”,最后让孩子练习熟练以后,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些合适的情景:在家休息时段里,不经常给孩子提供一些饮料,观察孩子什么时候最渴,并把孩子有意的带到有水和杯子的空间里,让孩子看到杯子然后主动说:我要喝水,并要求家长倒水,最后自己喝到水。此时喝水这项训练和应用就算是划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

       最后,应用到自然——实践生活(小拼块)
        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在自己父母面前表达需求用杯子喝水后还不能过早的侥幸,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过环境类化、教材类化、人物类化这一关,所以后面需要延伸的训练是:带孩子和其他的成员一起,让孩子在自然情景中去发现杯子,并先主动向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喝水,然后,家长把杯子放在一个常存放杯子的地方,让孩子在另一个空间去寻找杯子来喝水,再慢慢的引导孩子向他人说我要喝水,然后让孩子去拿不同种类和不同花型的杯子喝水,最后,再练习一个延伸更高的能力,让孩子给别人倒水:如:有一天妈妈说,宝宝我好渴呀,我想喝水,你帮忙去拿个杯子,给我倒一杯水好吗?(当然此时,要注意安全,1、不能是开水,2、盛开水的容器要是不易碎的)第一次帮忙父母倒水的时候,父母要悄悄的跟在后面,看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在杯子上,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较差,家长先要设置较近距离的寻找,并帮忙完成给妈妈倒水这一过程,再慢慢的延长距离让孩子给自己找杯子喝水到给他人倒水喝,而且,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询问别人的需求:妈妈你喝水吗?我帮你倒水可以吗?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引导才能得以成功。这就是前段时间展望机构给我们传授的“big picture-蓝图”设计。
        要想让每一个儿童能在生活中真正的提高,需要耐心地去观察最合适孩子的需求(每一个目标对孩子是要有用的,是有功能性的),再设计一个大的拼图—需求目标,然后把拼图分成若干个小的拼块,让孩子一步步的消化,最后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是aba循序渐进的教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的能力能够尽快的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教学的功能,这里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老师可以尽可能地去挖掘孩子的潜力,但是最终的实践和应用需要家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去引导。
        如果说在孩子的生活中,教师是孩子的引导者;那么家长就是孩子的合作者、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语言训练中家长记住六个字


          多:抓住机会,增加对孩子的语音(言)刺激(根据孩子不同的能力水平,多在语言方面刺激孩子,多说多理解。)
         精:使用正确的刺激方式(不能说很多很多成为一种噪音而要精练你的语言,做到清楚判断,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代:将孩子应该说的话替他说出来(代替孩子把他该说的话说出来,一方面让孩子明白当有人问话时要马上做出反应另一方面教会孩子怎样回答别人的话。)
        诱:刺激、等待和辅助(创造机会给孩子,诱导他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例如:当你不舒服时,诱导孩子去关心问候你。)
        细:细心,细致到生活的每个细节。(给孩子做训练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此时想或该说什么,及时辅导。例如:当有个小朋友在你和你孩子面前做错事时,别忘了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
       思:多思考。(多想怎样丰富孩子的语言,日常生活做到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不要放过每个该训练的机会。例如:当有人请你带孩子到家做客时,你别忘了教孩子谁是客人谁是主人,客人应该做到什么等。)
        特殊疗育的精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用于生活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孩子训练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家长面谈----第一次ablls测试评估(行为问题记录)----撰写评估报告----课程设计----训练----第二次ablls测试评估----调整课程计划----再训练。
1、家长面谈
        评估报告前先与家长面谈:知道学生目前接受疗育及教育的情况;知晓学生的喜好;家长详细描述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沟通、语言、认知、游戏及生活自理;了解家长所关注的行为问题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2、ablls测试评估
        评估人员可结合ablls对学生进行测评。内容包括功能性沟通、认知、语言、游戏、社会互动、增强系统、学业、动作、生活自理等。
3、撰写评估报告
        写评估报告包括标题、基本数据及时间信息、面谈内容、能力评量及目标、行为问题、整体疗育建议及签名。在撰写时应注意:一定要写出你观察到的而不是感觉到的,要写出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写不能做什么,写出可观察、可测量、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不可测量、不具体的内容;制定长期目标时一定要有拼图的概念,要符合学生的优势能力且是可达成的,能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并符合家长的期待;短期目标则是达成长期目标,必须能被测量,它包含对象、目标行为、标准及类化的考虑。
4、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是个别化的,符合不同学生的要求,同时要促进类化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评估报告结果,结合每日作息表,选择在生活作息中具有实际功能性的内容,可以在自然情景中与他人互动。它包括五大领域:沟通、粗大与精细动作、适应技能、认知与语言、社会情绪。
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类化课程,要做到反应类化、刺激的类化,使学生对环境中的人与物作出反应,能在自然情景中展现技能,维持所学的技能。在设计类化课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能力,运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或教具。因为这是自然的增强,需加入至少3种课程(包含表达需求),包含五大领域的内容。
5、行为问题处理
        处理行为问题,首先要正确定义行为,它应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的。再分析行为的功能:获得物品?引起注意?自我刺激?逃避/避免?然后针对行为的功能做好预防策略:如修改课程内容、减少工作量、给予选择性、增强提示、多做增强物的选样等。最后我们还要教给学生替代行为:如游戏技能、社交技能等。我们还可以运用结果策略去寻求一个更好的结果,如计划性忽略、重新引导、肢体引导等。 
                                           还没有上传图片     
                                            院领导、科室医护教人员和美国展望机构专家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