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写:周建跃
采访专家: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杨勤
妈妈困惑:宝宝为什么离不开我?
童童(化名)已经4岁了,还是总离不开妈妈,玩耍、睡觉都要妈妈陪着。妈妈离开一会,他就又哭又闹。只要妈妈在身边,童童从来不理会奶奶和姥姥,连爸爸都不太亲近。
以前,童童妈妈还很得意:“宝宝跟我多亲啊!”就是因为舍不得孩子太早离开自己,童童妈妈等孩子4岁了才送他上幼儿园。没想到,年龄稍大的童童,居然比一般小朋友更黏妈妈。只要妈妈一走,他就哭闹不已;在幼儿园,童童几乎不和别的小朋友说话、玩耍;老师跟他说话,他也很少理会,每天就眼巴巴地盼着妈妈来接。这事儿让童童妈妈纳闷不已,宝宝为何离不开妈妈?带着疑问,她请教了专家。
专家解释:溺爱使宝宝过分“恋母”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杨勤主任医师解释说,儿童依恋母亲是人之天性,这一点在宝宝3岁前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如果儿童过度、过分依赖母亲,则会发展为心理方面的疾病,医学上称为恋母症或偏亲症。幼儿偏亲症的表现是,宝宝对父母中一人(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和对其他亲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比如,见到妈妈亲亲热热,无拘无束,似乎是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不离左右。喜欢要求妈妈为他穿衣、喂饭、洗澡,让妈妈给自己讲故事,哄着睡觉。发现妈妈不在家,孩子就哭闹不止。但是,见到其他家庭成员,孩子却倾向于躲避。为什么幼儿偏亲症患儿多对母亲依恋呢?杨主任说,孩子“恋母”,除了社会原因与居住条件多与外界隔绝以外,与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也有关系。有些母亲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只对妈妈一个人亲热,孩子越依恋她越高兴,不愿意看到孩子对别人有感情,认为这样会冲淡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妈妈的这种“私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怀抱、爱抚等良性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极为有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母亲与孩子亲昵如故,将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感情寄托,整日不离左右。正是在这种温存的依恋中,人为地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过分“恋母”贻害多。杨主任介绍,6岁后,孩子进入学龄期,正常儿童在这一时期应该会逐渐变得上进、勤勉、自信、合作,开始有独立意识。此时,如果孩子还是过于恋母,则易形成心理障碍。过分恋母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变态人格,即:被动——侵犯人格。主要表现为:执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这样的孩子既处处需要父母帮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无所适从;在他们的性格中,既有幼儿式的感情心理——依恋(被动),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气(侵犯性),形成矛盾的双重人格,这种孩子最难管教,也最难相处。
其次,男孩恋母过重过久,易失去男性化气质和魄力。有的男孩由于长时间同母亲在一起,受“同化”太多,成长过程中爱模仿女性穿着、打扮、语态,长大后甚至可能发展至性变态,而难以适应其他女性。
再次,过于恋母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就是,孩子整日围着妈妈转,生活圈子过于狭窄,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智能发展、合群行为的养成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和感情脆弱,难以适应社会。
专家建议:尽早培养孩子独立
杨勤主任介绍,6-13岁属儿童的“情感断乳期”。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到了这一时期还不能离开妈妈,所以,家长应及早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首先,作为母亲(或孩子的亲近者),不要过于娇惯孩子,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不要依然还把孩子当成小宝宝,经常抱在怀里又亲又吻。很多妈妈认为,孩子还小,所以依然对孩子一味地呵护,或给孩子以特殊的暗示,使孩子觉得离不开妈妈。首先,做母亲的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其次,当孩子缠住妈妈时,妈妈也不要无原则地迁就他,而应该耐心说服,劝服孩子与爸爸或其他家庭成员一块玩。爸爸也应主动亲近孩子,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或领孩子外出游玩,让孩子感到,爸爸和妈妈一样亲切可爱,一样喜爱自己,逐渐消除父子间的隔膜。
再次,让孩子多与人接触,把对妈妈单一的依恋转移到更多的人身上。现在的孩子多在高楼大厦间成长,跟其他人接触的机会不多,而这段时期恰恰是依恋关系发展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孩子将来是否能形成开朗大方、善交际的性格。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宝贝走出家门,多为孩子找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多与人接触。
此外,妈妈还要有意识地养成从小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妈妈也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尽量让孩子独立地读书、看电视、听故事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了。
(2009年11月4日楚天金宝40版“心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