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2万多个宝宝的“赵妈妈”,也是做出许多儿童版医疗器械的“发明家”,她还能读懂“婴语”传达的喜怒哀乐。从医27年来,省妇幼保健院外科护士长赵映珍,一人分饰“多角”,用爱默默守护着病痛中的孩子。而对于她来说,病人专程从宜昌送来的两袋橘子、一瓶豌豆酱、几个桃子,就是她无比珍视的礼物。
每天用“婴语”温柔对话
“宝宝乖,我来给你洗澡了,首先给你擦擦小脸,干干净净真漂亮。”睡在暖箱中的宝宝睁开眼睛,也嗯嗯啊啊了几句,似乎在“对话”。每天早上8点,赵映珍开始危重患儿的“晨间护理”,给重症监护室暖箱中的孩子们擦洗身体、更换衣物。她解开宝宝的衣服,一边擦洗,一边继续与宝宝说话:“宝宝真棒,马上就能回到妈妈身边了,高不高兴呀?”
赵映珍说,重症监护室的孩子身上管子多,她要求护士每天给孩子全面擦洗,一是为了清洁,二是为了“查漏”,比如宝宝有没有压着管子,手脚有没有把管子蹬掉。同时,这也是和宝宝“对话”的好时机。
有些小护士不理解:“您说那么多,他们又听不懂,有什么用啊?”而她回答:“即使是刚出生的小婴儿,也是有情绪的,就像你讲电话,带着微笑说话,还是板起面孔说话,对方虽然看不到,但肯定能感受到。”
未满月或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说话,他们唯一的“语言”就是哭。重症监护室的孩子们,还添了一层病痛,在这里,宝宝们的哭声经常此起彼伏。与这些小家伙们朝夕相处,赵映珍也练出了一身本领—根据宝宝的哭声,判断出孩子的需求—是饿了、困了、拉了、还是身体不适。
说起这个,赵映珍如数家珍:有的孩子特别爱干净,一拉就哭,那是“提意见” 了,让你给他换尿不湿;有的孩子饿了,摸摸他的脸颊,他就止住哭声,跟着大人的手追;有的孩子吃好了,也换干净了,但他还是哭,如果是身体不适,他的哭声是尖锐的,如果哼哼唧唧地哭,他只是渴望能被抱一抱。
“做儿科护士,不仅仅是打针换药,还多了一层沟通和照顾。我常常问科里的护士们,如果是你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躺在病床上,怎样才是最舒服的,希望怎么被对待?将心比心嘛。”赵映珍说。
她是护士版的“多拉A梦”
从刚刚出生的小毛毛,到十几岁的大孩子,虽然都在儿科看病,但他们的身体大小却大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适用的医疗器械。
怎么办?细心的赵映珍开始自造小发明。患儿肛门太小,她用胃管剪孔,代替肛管;术后患儿的胃管容易移位,她改用尿管前端的球囊来固定;早产儿气息奄奄,她就为孩子再造一个“模拟子宫”。同事调侃说,护士长就像“机器猫”,总能变出合适的东西来。
刚出生几天的小女婴娇娇(化名),患上胎粪型梗阻。因为无法清空胎便,娇娇的肚子涨得鼓鼓的,一吃就吐,孩子哭闹不止。当务之急是要灌肠,让她排便通气。但是,最小号的肛管对于娇娇来说,都太粗了。
赵映珍想到了更细的胃管,硅胶制的胃管,柔韧性好,内腔大,外壁薄。她找到一个最小型号的胃管,在其前端剪了几个孔,再轻轻插入患儿身体。因为大便粘稠,无法一次性灌肠,赵映珍就一遍遍地探入,用盐水和油软化大便。终于,娇娇成功排出了胎便。虽然被喷了一身,但是赵映珍开心不已。此后,遇到肛门闭锁的孩子,她也这样做,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才40天大的浩浩(化名)有先天性食道闭锁。这类患儿手术后体内要留置胃管,把营养素输送至胃部。但赵映珍护理患儿时发现,胃管容易移位,护理很麻烦。她和科主任商量着,能不能用尿管代替呢?尿管的前端有一个球囊,可以固定在孩子胃部,解决移位的问题。等孩子出院了,还可将球囊移至食管手术的“接口”处,预防狭窄。但尿管的接头与泵奶的机器接口不合,她就再找来吸氧管,刚好能衔接机器和尿管。
今年5月,在妈妈肚子里只呆了28周,仅1100克的男婴“小咪咪”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小胳膊还不如护士的手指粗。宝宝气息奄奄,被查出新生儿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等。
手术后,为了呵护宝宝恢复,赵映珍造了一个“模拟子宫”:把温箱遮光,模拟宫内环境,用小棉袄为孩子堆成鸟巢状,让宝宝休息时更有安全感。宝宝腹部有个造瘘口,瘘袋边缘因为贴合不紧,容易漏排泄物,刺激宝宝的皮肤,她就用留置针的胶贴,沿着瘘袋边缘贴紧后再剪花,让它牢牢贴合宝宝的小肚子。1个多月后,宝宝终于脱险,长胖了,长壮了,赵映珍和同事们却瘦了一圈。
她守过无数个三天三夜
“又是一场大手术,护士长这几天又不会回家了。”20多年来,每逢科里遇到大手术,赵映珍都亲自要守在患儿身边,直到孩子脱险。
1999年9月,赵映珍刚刚当上护士长一周,就遇到一名先天性膈疝开胸手术的患儿。当时,外科还没有新生儿抢救仪器,只有一台旧暖箱。患儿手术后,不能拔气管插管,病房只有一个简易的呼吸气囊,只能靠人工不停地捏球囊,维持孩子生命。
接下来的整整48小时,赵映珍一直守在患儿身旁,保持节奏地捏、捏、捏,实在累了,困了,就让同事代班一会儿,她囫囵打个盹儿、扒口饭,又爬起来继续工作。这个小患儿终于慢慢挺过来,可以自主呼吸了。放下球囊的那一刻,赵映珍和同事们相拥而泣。
一心扑在工作上,赵映珍无法陪伴家人,这让她心存愧疚。“儿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是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节假日是医院最忙的时候,我从来没陪他过一次‘六一’。”赵映珍说,去年,儿子要去法国念书了,一家人约好要去照一张全家福,可是照片如今都没拍成。今年春天,她提了一句:“这次假期要是该陪先生一天了”,就让老公感动了好几天。“好在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赵映珍说。
两麻袋橘子“礼包”让她落泪
“护士长,您还是这么年轻,一点都没变!”去年年底,赵映珍正工作,一个老乡背着两个麻袋,气喘吁吁地向她打招呼。“您是?”“我是张蒙蒙的家长,您还记得不?小孩2008年得肾结石,是您护理的!”
赵映珍想起,4年前,医院接诊了一个半岁大的宜昌女孩,因肾结石住院。孩子病情重,她每天数次去观察患儿,一遍遍地教家长护理办法。孩子出院后,她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宝宝的情况。
“现在蒙蒙很健康,在上幼儿园。我们老家特产就是柑橘,这次来武汉,我想着怎么也要来专程感谢一下护士长!”看着照片上,蒙蒙跳舞的可爱模样,再看看老乡累出的一头大汗,赵映珍湿了眼眶。
这两袋橘子,她与同事们分吃,甜味却一直留在心底。
这些年,赵映珍收到的“礼物”不计其数,患儿家长亲手做的豌豆酱、自家院子里结的桃子、从老家搬来的土产……这些带着温度的“大礼”,赵映珍都记忆深刻。
“有的病人直接塞红包,我们能推就推,实在不行就存进病人的住院费里。”赵映珍说,该科是“大外科”,也偶尔接诊成年病人。去年,一个80多岁的骨折爹爹住院,1米8的大个子,住院又是在夏天,护士们每天精心擦洗、护理。爹爹不想吃饭,姑娘们就哄着他吃。三个月出院时,爹爹身上干干净净,一点褥疮都没生。
“你比我女儿还要亲。”临走前,爹爹掏出了一枚戒指,非要送给赵映珍。“这是我的工作,您千万别客气。”赵映珍坚决婉拒。
工作27年,亲手护理2万多名患儿,赵映珍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赵妈妈”。赵妈妈说,孩子健康成长,是她最大的心愿:“一个个只会哭的小毛头,有的已经生命垂危,但经过医生治疗和我们的精心护理后,都平安长大。小家伙们回医院看我,或者家长送来孩子近照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觉得再多的辛苦都值了!”